今年11月,境外機構投資者凈買入銀行間債券988億元;前11個月凈買入規模逼近1萬億元。
2019年即將收官,中國債市魅力不減一直“在線”,近一年不間斷吸引外資涌入。
中央結算公司最新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11月末,境外機構持倉中國債券規模為18706.04億元,已連續12個月增持;當月凈增持644.74億元,環比暴增456.54%,10月份這一數字為115.85億元。
中國債券緣何成為外資爭搶的“香餑餑”?
中美國債收益率持續拉闊
從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披露的數據來看,今年11月,境外機構投資者凈買入銀行間債券988億元;前11個月凈買入規模逼近1萬億元,入場的境外機構數量超過此前總和。
這一串亮眼的數字源于境外機構配置中國債券正逐步具備“天時地利人和”等因素,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收益率利差。
銀葉投資固收部總監黎至峰認為,中美利差現在處于偏高的位置(1.36%利差),在全球債券配置上,中國國債具有良好的投資價值,為投資者提供了充分的溢價保護。
隨著這一輪全球經濟下行,全球債券收益率都陷入年內最低位,甚至回到了接近歷史的最低水平,而中國債券收益率仍處于年內中上游。從數據上來看,今年中國國債10年期收益率與美國國債10年期收益率之間的利差持續走闊。
“外資增持中國債券的偏好主要還是國債。我們也注意到,外資持有中國國債的比例從去年開始出現明顯的跳升,原因在于一些國際債券指數將中國國債納入了其組成部分。”惠譽評級中國企業研究聯席董事張順成表示。
彭博公司今年4月宣布,將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,并將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;摩根大通9月宣布,中國國債將于2020年2月28日起被納入其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。
匯率企穩打消加倉顧慮
外資配債行為是匯率與收益率的紐帶,匯率波動或許能夠解釋,緣何11月外資再度爆發對中國債券的熱情。
中金固收研究團隊表示,對境外機構而言,匯率波動是與利率同等重要的考慮因素。今年8月,由于人民幣匯率“破7”,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市一度持觀望態度。
11月初,人民幣匯率一度收復“7”關口,貶值預期明顯收斂。結合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收益穩定,吸引了全球投資者大舉增配。
建設銀行金融市場研究處表示,今年以來,中國債市在投資規則、額度限制等方面做出大量改進,境外機構入市投資的便利性得以顯著提升,但與國際主流市場對比,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仍存在較大空間。
目前,外資投資領域較大局限在中國的利率債市場。由于境外投資者缺乏對中國信用債市場的深入了解,其決策所需信息與國內的監管機構、發行人、評級機構及交易對手所能提供的信息之間的不對稱,導致這部分的投資占比依然處于較低水平。
隨著中國債市的進一步開放,加之與國際規則準則更好地對接,中金公司近期一項調查顯示,明年境外機構配置中國債券的力度仍將繼續,規模或達到7000億元甚至1萬億元以上。
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